2024-11-24

農委會公布養殖漁業白皮書

 

海洋資源減少,養殖漁業成為海鮮供應重要來源,台灣雖為遠洋漁業大國,但遠洋捕撈漁獲有九成直接外銷,實際上台灣餐桌上的海鮮自給率不到六成,其中以養殖漁業為最大宗,2018年台灣養殖漁業產值更首度超越遠洋漁業,達到375億元,77%產量均為內銷。

然而,養殖漁業近年面對嚴峻挑戰,包括氣候變遷、人力短缺與成本上揚,市場通路由實體往網購、超市挪移,保鮮量能需求大增,為增加養殖漁業競爭力,農委會昨(11)日提出養殖漁業白皮書,六大措施拚產業升級,預計四年投入87.3億元,包含推動漁電共生、建置養殖專區、培訓人才、統籌供水系統、引導魚塭轉型、強化加工凍儲、冷鏈體系。(詳細措施內容與預算請見文末附表)

值得注意的是六大措施中的漁電共生,2025年地面型漁電設置目標需達4GW,換算面積為1萬公頃魚塭面積,佔我國魚塭面積的1/4。漁業署目前盤點出4702公頃露天魚塭優先推動。農委會企劃處表示,魚塭設置漁電必須綁定產銷履歷,避免「假養魚、真種電」的亂象。

2019養殖漁業年產值375億,內銷77%

台灣漁業分為遠洋漁業、沿近海漁業及養殖漁業,2018年起養殖漁業產值超過遠洋漁業,2019年養殖漁業產值為375億元,總產量約29.3萬公噸,以吳郭魚 (6.5萬公噸)、虱目魚 (5.2萬公噸)、文蛤 (5萬公噸)、牡蠣 (2.2萬公噸)、鱸魚(2萬公噸)、石斑魚 (1.8萬公噸)、午仔魚 (1.2萬公噸)、白蝦 (1萬公噸) 為主要養殖魚種,內銷比例為77%。

2025年預計一萬公頃漁電,佔全國魚塭面積1/4

六大措施預計於四年內投入約87.3億元,包含前端基礎建設53.9億元、中端產業輔導15.4億元、後端物流行銷則為18億元。

針對綠能共構部分,漁業署長張致盛說明,為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目前已盤點130場、共計229公頃的室內養殖場來發展屋頂型太陽能光電以及智能節水循環系統,預計可設置容量為 0.339GW。

政府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需達30.161GW,佔比最高的太陽能光電設置目標為20GW,農業部門被分配到9.3GW的光電設置量,其中有4GW為漁電設置,換算成魚塭面積為一萬公頃,佔我國魚塭總面積1/4。

企劃處:漁電需綁定產銷履歷,避免假養魚真種電

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說明,經過內政部套疊、排除產業聚落,初步盤點出的4702公頃的露天魚塭是較無社會及生態疑慮的區域,「目前僅是初步盤點,真正要蓋上還需經過環設檢核。」現已核定的漁電共生案場面積總計649.1公頃。

農委會企劃處企劃科長黃新達說明,盤點仍在持續進行,會透過各式圖資排除生態熱點如石虎、Ebird的鳥類活動區域,以及產業聚落,篩選出最沒爭議的區域,而為避免「假養魚、真種電」的亂象,魚塭設置漁電必須綁定產銷履歷。

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預計 4 年內產銷履歷驗證戶數要增加到現在的2倍、覆蓋率要達10%,漁業署將增加49項可申辦品項,並補助驗證費用鼓勵業者申請TGAP,加強食魚教育、魚塭水質監測儀器增設,直接傳輸資料上網。

淡水養殖魚塭比例將減少10%,輔導業者退場

針對產業轉型,張致盛說明,因應國土資源有限,內陸魚塭將從4.1萬公頃縮減為3.5萬公頃,漁業署將依據《國土計畫法》去盤點不適合養殖區域,例如:地目為非養殖用地的漁塭,將在四年內輔導業者退場。

內陸魚塭面積減少,漁業署的對應措施是強化海面箱網養殖以及整補作業港口整頓。張致盛說明,漁業署已盤點沿海11處箱網養殖區域,過去箱網會因為颱風到來而影響表層水體的漁獲收產,接下來會請學者協助開發沉降式的智慧箱網,遇到海況不佳時可以下沉。

六大措施也包含增設養殖漁業生產區,張致盛表示,現在有51處的養殖漁業專區增加到60處,並讓養殖魚塭更集中,且淡水養殖魚塭比例會從45%下降至35%,減少地下水使用量,鎖定區域是西部(臺17線以西),因為臺17線以西的魚塭面積佔全國53.8%,改以鹽水或是半鹹水的方式養殖;此外,興建5處供水設施(總面積約1344公頃)。

鼓勵養青投入、增設冷鏈、初級加工

全國養殖漁戶為3.6萬戶,從業人口約10.2萬人,平均年齡為57.3歲。張致盛說明,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之一是青年的投入,目前全國有5處聯誼會 (彰化、雲林、嘉義、屏東、台東)、會員203人,未來會增加到12處、會員2500人,並成立養殖培訓專班,人力資源培訓包括養殖漁業青年及研究人員,讓整體產銷輔導及資訊可以完整交流。

針對智慧轉型、廢棄物循環利用和冷鏈措施,張致盛說明,將補助節能、智能高效漁機具,並讓改良性浮具替代率達90%以上,其他蚵殼等廢棄物則研發再利用,此外,還要增加年製冰量10萬公噸、2.3萬公噸的冷凍倉儲能力、15萬公噸魚體魚池邊或漁船上的保鮮能量、1.2萬公噸水產加工產能,延長水產品保存時限、減少水產品損耗3%至5%。

養殖大宗午仔魚、石斑魚銷路長年依賴中國,漁業署:拓展其他內外銷

針對養殖漁業午仔魚、石斑魚產量多數依賴中國市場為產業隱憂,張致盛回應,會透過內外銷雙軌並行,去年Covid-19使得銷中受阻,午仔魚轉內銷,國內消費量增加,評估開發國外華人市場將有機會;至於石斑魚,去年發現歐美市場有需求,但養殖方式必須調整,石斑魚養到一定體積後,改以箱網養殖、讓體積更大,再製作成魚片,才能滿足歐美市場。

學界技術支援,漁民有的支持、亦有觀望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冉繁華說明,養殖漁業未來產業發展要兼顧糧食安全及能源政策,六大措施中的智慧箱網、AIOT的物聯網建置等需要技術等項目,學界會全力支援。高雄市彌陀區漁會總幹事林子清對漁業署政策表達肯定,獲得第32屆十大神農的屏東佳冬養殖青年陳啟宏則表示養殖漁業最需要乾淨的水源,希望供水站的設置能夠讓台灣養殖漁業發展更有前景。

針對漁電共生,屏東縣林邊漁會總幹事陳忠敏則表示,不同地區養殖狀況不同,林邊佳冬一帶多養殖午仔魚,「太陽能板蓋下去,我們要怎麼抓魚?」且設置光電板前後的漁獲會差多少,仍是未知數,因為水試所今年才要開始做試驗,林邊及佳冬的漁民多採觀望態度。

陳忠敏表示,光電板設置時間長達20年,但20年間魚塭的經營可能會有變動,漁電設置雖然明定遮蔽率為40%,在當地仍會看到少數「只種電不養魚」的漁塭,「政策我們當然會支持、會配合,但配套措施、檢核一定要做確實!」

農委會負責光電裝設目標及配置

 

2021年至2025年養殖漁業措施及預算

資料來源:農委會漁業署

整理、製表:林怡均